近日,运链宣布再次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此轮投资方为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融资完成后,准时达成为运链的单一最大战略股东。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航运,空运市场的巨幅波动延续到了2021年。今年1月-5月,中国出口增速继续超预期,进一步扩张制造业出口能力。这一趋势正在将物流供应链行业数字化的变革推向风口浪尖。 近期,全球供应链服务商project44宣布完成的新一轮2.02亿美元的融资;一站式跨境卖家物流平台『跨境好运』于近期完成数亿元的A轮融资;“运去哪”宣布完成1亿美元D1轮融资,原本传统的国际物流货代行业逐渐开始数字化发展的巨大转型机遇,处于细分赛道的国际物流数字化平台企业受到追捧,引起业内外关注。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产业资本入局跨境物流数字化行业的趋势来看,能够整合全球运力资源,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企业将持续带动跨境物流供应链的加速迭代,产生共振效应。
打造跨境数字化供应链“最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目前,运链平台上已经注册的公司超过5万家,除了中小货代以外,还有多家船东公司。在中国八大口岸及海外共设有10多处办公室。目前平台日均PV 150万,年交易达到30万个标准箱,为5万家活跃用户服务。借助运链平台,用户不仅可以享受平台撮合、代订舱位等基础服务,其自建的B2B SaaS全球物流服务线上交易结算平台,更能为用户提供获客引流、数据交换、交易结算等深度链接服务。运链已与全球主流的船东完成了EDI对接,包括舱位确认,提单、货物动态等,让跨境贸易客户可以在这里找到各种典型跨境供应链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
以百万量级的中小型货代为核心用户,运链平台在打磨产品上发力,并形成三大产品体系,体现核心竞争优势。第一,物流产品线上化,充分整合线下优质运力资源,实现所有产品实时可见,可下单。第二,产品数据标准化,符合国际管理和行业习惯,数据标准化建设,让各个节点数据规范标准,保证数据的即时性、安全性、合法性、有效性。第三,场景市场化应用落地。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贸易合规、一站式轨迹追踪、海关单一窗口清关、海外仓监管等综合外贸服务,保障产品一站式交付能力,实现良性循环。
区块链-未来供应链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运链将与准时达携手开展区块链的应用和研发。产业链中的信息孤岛,上下游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导致整体供应链信任成本高起。大量重复的单证,沟通,极大消耗费用,时间,效率。区块链技术无疑是解决信任机制的一个选择。运链已经建有的大量网上交易结构基础加上已有的完整生态数据链,依靠区块链技术,能够真实可靠地记录和传递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实现优化资源利用率、压缩中间环节、提升平台整体效率。
运链平台一直致力于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以全方位的视角,深度链接并整合全球包括中小商户的运力、仓储、关务等各类大小碎片化资源,通过平台标准,赋能客户。随着供应链全球化的发展,对运力的采集,对服务的需求的提升,对运链平台的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的本土物流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小、散、乱、缺乏网络支点的问题,加之国外运营能力有限,较高要求和服务无法满足,疫情期间,舱位无法保障致使情况更加恶化,这正是运链平台创新的机遇所在,以平台为中心,全面优化提升交易两端用户信息化发展,以丰富的产品为载体,通过大数据整合协同,供应链金融,保险产品为供给双方打造交易安全、服务保障、金融助贷的国际物流交易生态圈。
强强联合夯实生态基础
此次投资方准时达在全球化网络方面布局很早,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准时达在全球有155个网络据点,250万平米仓储面积,15个国家设有直营或合资企业。作为长期服务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准时达,已经建成全球供应链网络体系,拥有丰富的资源保障,在全球有长期沉淀的高效的物流设施,双方的合作有助于搭建多元化的企业合作生态体系,提供更为开放的全球网络智能服务系统,弥补平台运力不足,扩展平台网络,以准时达稳定、可靠、丰富实践经验的产品及服务夯实平台基础,赋能运链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服务品质。
而运链在跨境运力资源方面已经有很好的积累,其国际智能物流创新模式也正迎合市场发展需求,强强联合,更进一步推动了准时达在跨境领域数字化服务能力。未来随着网络布局和上下游客户的进一步拓展,准时达对运链增资,也将有助于运链数字化创新平台价值持续放大。
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制造商转型变革为品牌商的重要发展阶段,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众多的中国品牌出海,正是这个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准时达对运链增资,充分利用两端资源优势,平台客户优势,大数据及区块链的技术优势,打造数字化标准化跨境供应链产品,未来随着网络布局和上下游客户的进一步拓展,将有助于运链数字化创新平台价值持续放大。
重塑平台生态,在国际跨境物流市场上为客户创造更优质的体验,利用数字化的系统管理能力,增加供应链的透明度,实现全流程的可控可管,让供应链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赋能更多在跨境领域的中小企业,这是运链始终坚持的企业使命和责任担当,而这,也将在未来得以展现。
END